四川荷叶
四川荷叶是广泛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的说唱艺术。艺人采用檀板和苏镲为伴奏乐器自打自唱。苏镲形似荷叶,故民间称其为“打荷叶”“唱荷叶”“荷叶说书”。
据传,荷叶是川剧艺人在清代道光年间流浪江湖创造而成。由艺人用一面川剧苏镲打出川剧锣鼓的韵味,用川剧曲牌【红衲袄】【流水腔】【江头桂】等唱腔,集各种角色于一身,演唱川剧剧目和民间故事,近似川剧清唱。因此又称“半副玩友”“独角玩友”。后经历代艺人不断改造成为曲艺曲种。
代表性曲目有《双枪老太婆》《十字坡》《小菜打仗》《耗子告猫》等。
      
四川扬琴
四川扬琴,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。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;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。
清代乾隆年间,四川已见有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。主要流行于四川、重庆等城市和四川的其他汉族地区。早期称洋琴,后改为扬琴。
传统表演方式为坐唱,七人或五人各操乐器,分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行当演唱戏剧故事。唱腔分男女腔,过去旦角常由男性反串,现在已不多见。旦角中的小旦有特殊的润腔手法“哈哈腔”“懒弯弯”等。
唱腔有以板腔结构为主的“大调”和联曲体结构的“越调”两类。另有七支专用于器乐演奏的器乐曲牌。
传统曲目约400余段,多取材于历史故事、古典名著、民间传说等,如《华容道》《清风亭》《活捉三郎》《秋江》《踏伞》《三罪世美》等。现代曲目有《新媳妇》《铁窗训子》《凤求凰》等
四川清音
四川清音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;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。
历史上曾有“唱小曲”“唱小调”“唱月琴”“唱琵琶”等称谓,明末清初时已在四川广为流传。1930年代,成都、重庆相继出现以“清音”命名的艺人行会组织,此后,该曲种遂以清音命名。 四川清音的传统表演一般为坐唱形式,以一人自操乐器演唱为主,也有多人各操乐器演唱的形式。演出场地以书场(茶馆)为主。1950年代,四川清音进入剧场演出,改坐唱为站唱,有对唱、合唱或表演唱等表演形式,并有以琵琶为主的民乐队伴奏。清音的唱腔有大小调之分,并有“弹舌音”“哈哈腔”等特殊润腔手法。
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丰富,约700多首。有《昭君出塞》《尼姑下山》《断桥》《放风筝》等。现代曲目有《布谷鸟儿咕咕叫》《六月六》 《绣荷色》《赶花会》等。